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重塑“失落”的百年招牌-王红卫

重塑“失落”的百年招牌-王红卫

2021-06-02 10:43 杭州之窗

王红卫,1968年6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高中学历,中医师。从事推拿正骨工作,十几岁跟外公的弟弟学中医技术,当兵退伍回家工作4年后下岗。2001年离开家乡,利用所学的中医技术开始推拿正骨医疗生涯,现为北京医方堂中医门诊医师。

自全身心专业从事推拿正骨职业以来,不断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自觉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才兼备的传统医学传承者及中医康复保健人才。

10多年来,秉承家训“为医务精”的教诲,本着学无止境、行无歇足的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刻苦研读、学习中医理论文化知识,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北京医方堂中医门诊工作6年,给著名导演赖水清治疗左肩数年的严重黏连。接受邀请在新《天龙八部》剧组作为跟组治疗师。为国石馆馆长燕爰建腰椎急性发作时4次治疗后康复。同时在北京工作相继治疗的还有一些国家的领导干部、部队的一些领导。

2009年在北京西郊宾馆8楼给孙善德老将军治疗颈椎,孙善德老将军即兴挥毫,给本人写下了一副“厚德载福”的题字。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完美主义赋予了他绝不放弃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的光芒。

     正骨脊椎

对于王红卫来说,最大的满足在于将病人的疾患从根本上解决的那种成就感,“许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你看到的表面,只有像侦探一样去抽丝剥茧地沿着逻辑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这个逻辑,来自于你对身体的透彻了解”

王红卫是一名中医正骨大夫,从部队转业后,从2000年起开始用祖传的正骨技法在北京打拼,通过良好的疗效和口口相传的口碑,逐渐在高手云集的京城闯出了自己的名声。曾给因腰椎移位险些瘫痪而对生命绝望的年轻小伙以重生的希望,给卧床四个月的年轻姑娘重新站立的机会,让许许多多“躺着进来”的病人“走着出去”,王红卫对伤患病痛的解决是“准”、“狠”、“快”,尽显技术的纯熟与军人的雷厉风行。但是筋骨的错位即便解决,如不能巩固肌肉和筋膜的记忆和改变不良的习惯,同样的病痛还会在不久之后卷土重来。针对这一点,王红卫总是细心找到症结根源,耐心向病患谆谆叮嘱以取得配合,力图扫除一切隐患,将疾病的治疗达到他心中完美的结果。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和完美主义赋予了他绝不做表面功夫的个人特色。

王红卫说,个人的脊柱就像南瓜藤,滕壮瓜壮,五脏六腑就像瓜藤上的瓜,藤萎瓜落。在他的实验中,脊柱的变形造成神经或血管的压迫可能引起肩周炎、心脑血管疾病、某些部位的持续性肿痛、妇科疾病、增生甚至癌症。同样的病症,其病因可能存在根本的差异,而因脊柱变形引起的上述疾病,存在着久治不好、病因不明,甚至仪器检查不出异常的特点。在这方面,中医的正骨整脊可以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形成一个互补,找到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体能量阻塞区域,通过改善这条通道,形成畅通的能量供应通道,有炎症的就会消失,有损伤的也就会自动修复,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通过总结,他为自己的正骨整脊拨筋术自编一首口诀:筋连骨,骨连筋。筋出槽,骨错缝。骨错缝,筋出槽。摸其筋,求其骨。上病之病不在上,下病之病不在下。查其症,寻其根,复其平,求其正。这短短七十字,蕴含了传承300多年的技法总结精髓。

百年招牌

出生于中医世家,到王红卫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人了。而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传承的中医家族,险些在第六代终止,到了第七代,也仅有外孙王红卫一人肩负起传续先祖遗留下来的非物质瑰宝的责任。

民间中医是传承中医的重要力量,壶春堂的发展反映出曾经民间的中医生存的举步维艰。近年来,中医界越来越多人士发声,呼吁保护和改善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2017年《中医药法》的颁布,对民间中医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设置了“绿色通道”。业界的呼唤,政策的转变,都标志着中医的发展将迎来更好的明天,而为了那一天的到来,无数像王红卫这样有情怀有责任的民间中医正在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