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话智能自动化新未来 ——2019中国自动化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话智能自动化新未来 ——2019中国自动化
2019-11-26 22:39 杭州之窗
2019年11月22-24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共同承办的“2019中国自动化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大会围绕“智能自动化承载未来”主题,特邀8位院士、将军围绕高端控制装备与系统、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车联网、地月空间发展等自动化相关领域高端技术作大会报告;设有智能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等8个专题论坛,80余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还设有18 个卫星会议,11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经验。此外,本届大会共接收会议论文2200余篇,有来自海内外自动化、先进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33位院士,百余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近百位知名院校的校长院长等共计3000余名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智能感知、自动控制、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等20余个技术前沿热点展开交流与讨论,探讨与交流智能自动化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生态,共谱自动化未来。
大会现场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兴夫,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南宁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周江勇
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仪式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决策部署,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开幕式期间,潘云鹤院士、吴朝晖院士、孙优贤院士、郑南宁院士、张育林中将、周江勇书记共同启动了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2009年,在孙优贤院士等人的倡议下,中国自动化学会发起创办了中国自动化大会。十年来,中国自动化大会在各位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各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杭州起步,一路走过北京、长沙、武汉、济南、西安等重要地区,从最初几百人的规模发展到如今3000人的盛况,论文征集达到2000余篇,已经发展成为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值此10年之际,中国自动化学会为历届承办、协办单位颁发感谢奖牌,感谢各方在多年来对中国自动化大会的辛勤付出与大力支持。
过去十年,是自动化人精耕细作的十年,下一个十年将是自动化人执守匠气,共谋、共创、共造中国自动化未来的十年!“CAC杯”交接仪式于2019中国自动化大会隆重举行,在与会者的共同见证下,由浙江大学的苏宏业教授代表中国自动化大会组委会将沉甸甸的“CAC杯”郑重地转交给2020中国自动化大会承办单位同济大学的陈启军教授。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新理论竞相涌现,进一步加快了智能增强时代的到来。智能自动化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最好时代,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教育革命汇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届大会以“智能自动化承载未来”为主题,充分彰显了自动化技术对人类未来社会进入智慧化时代所起的根本性作用。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为不断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自动化领域广大同仁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充分展示我国自动化技术已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引领自动化、信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个十年,我们砥砺前行,在传承中成长,在蜕变中新生,愿下一个十年,我们共同谱写中国自动化大会的崭新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迎接智能自动化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带来开场报告《系统控制中几个基本科学问题》,报告简要介绍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围绕几个基本科学问题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1)系统涌现问题:针对多主体系统的合作性,同步性与估计的相容性三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2)反馈能力问题:反馈是一条基本的系统学原理,是智能行为的关健机制,也是控制系统中最核心的概念,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应对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针对在线学习与实时反馈相结合的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困难?能否建立自校正调节器的稳定性和最优性?等几个相关基本科学问题进行了分享。(3)博弈控制问题:当被控对象的动态行为超越传统工程对象并具有博弈等智能行为时,如何建立相应的控制系统理论?最后他指出,信息时代的系统控制面临一系列挑战性科学问题,但复杂问题的解决程度往往紧密依赖于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研究程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优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做题为《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发展历程》的报告,他通过团队和全国本领域专家学者,经过30余年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所取得的五方面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1)高性能、高可靠控制装置及多变量优化控制系统;(2)全集成大规模控制装置及全流程动态优化系统;(3)新一代高性能现场总线及控制优化的国际标准;(4)高安全/高端控制装备及高精度运行控制系统;(5)广域协同可编程控制装置及多目标智能优化系统。全面回顾了我国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从跟跑到领跑、从无芯到有芯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以及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
边缘计算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智能城市浪潮似乎使云视觉系统中越来越多的视频设备从传统摄像机升级为边缘视频设备。然而,对于设备到底应该具备多少智能,以及云应该保持多少智能,仍有一些不同争论。基于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分享报告《数字视网膜--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演化机理的城市大脑云视觉系统演进》,阐述了人类视觉系统(HVS)与人工视觉系统之间的差别,并基于当下计算机视觉系统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类人视觉系统的视觉通路模型(称为数字视网膜)来改进云视觉系统,使之更加高效和智能。并对数字视网膜的三个关键特征:(1)全局统一的时空ID;(2)多层次视网膜表示:视频编码+特征编码+联合优化;(3)模型可更新+注意可调节+软件可定义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作题为《航天发展面临的控制问题与挑战》的报告,针对进出/利用/开发/探索空间领域重大工程对航天控制提出的新需求,控制理论与方法将面临的新挑战以及需要攻关研究哪些关键技术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他表示,控制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创造和实践互相促进。控制理论与技术是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航天工程的实践也是控制学科不断发展的重要牵引。世界航天已进入大规模进出空间和地月空间经济的新时代,理念创新是发展之路,智能控制是核心和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琼海
大会第二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在题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报告中回顾了脑科学的发现对人工智能进步的贡献,人工智能突破性进展、尤其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贝叶斯网络在多个研究领域获得重大应用,表明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全新发展时代。其次阐述了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以及绘制脑功能活动全图为目标的欧美日脑科学计划,进一步介绍奥巴马“脑计划”中的阿波罗计划的研究任务:大脑皮层网络的机器智能(MICrONS),其如何通过反向设计一立方毫米的大脑,将大脑激发的智能计算向前推进。再次,他针对大规模神经网络观测记录的挑战,分析国际上开展宽视场高分辨率脑成像系统的进展,介绍了研制的宽视场计算摄像仪器的进展。最后,鉴于大脑皮层神经元组织结构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启示意义,他在报告中分享介观尺度皮层网络功能观测下,如何通过神经科学与数据科学结合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Brian D. O. Anderson院士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Brian D. O. Anderson院士做题为《机器人姿势及相关问题》的报告,他指出协作执行任务的两台机器人需要分别在自己的坐标系中了解彼此的位置。如何在仅测量它们之间距离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是六十年前斯图尔特平台(一种操作装置)面临的一个问题。他在报告中解释了问题的形式,并指出了相关算法的性质。最后他对应用做出评论:使三个机器人能够将自己组装成等边三角形并进行内聚性移动,并使两架无人机能够使用只测量距离的方法对彼此进行定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江兴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装置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导致车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车联网的安全事件和安全本源问题说明,现有附加式和被动式的防御技术本身就存在体制机制缺陷。仅靠自身安全性都无法保证的防火墙、身份认证、等附加型或外挂式软硬件防护设施,难以有效应对基于软硬件未知漏洞后门等不确定威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现场分享了《车联网与内生安全》的报告,他提出了在车联网上应用拟态防御技术,在不依赖攻击者先验知识和行为特征信息情况下,将网络空间不确定安全威胁问题,归一化为可靠性与鲁棒控制理论和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随后,报告介绍了拟态防御的原理和应用条件。最后,对车联网与内生安全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介绍了拟态基线 1.0设备的试点应用情况。
张育林中将
最后一个“压轴”报告来自张育林中将,他在《地月空间发展与智能自主航天系统》的报告中指出,地月空间是继陆地、海洋之后,人类生存空间拓展的又一个广阔领域。地月空间是利用当前航天推进技术可以有效构建运输系统的区域,月球和近地小天体是地月空间工业化的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构建月球基地、开展近地小天体采矿、实施地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类在地月空间的大众化旅行和在月球表面的常态化驻留,对智能自主航天系统和太空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报告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地月空间拓展的角度,探讨地月空间发展所涉及的智能自主航天系统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展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推动太空工业化和太阳系文明的光明前景。2009年,在孙优贤院士等人的倡议下,中国自动化学会发起创办了中国自动化大会。十年来,中国自动化大会在各位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各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杭州起步,一路走过北京、长沙、武汉、济南、西安等重要地区,从最初几百人的规模发展到如今3000人的盛况,论文征集达到2000余篇,已经发展成为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值此10年之际,中国自动化学会为历届承办、协办单位颁发感谢奖牌,感谢各方在多年来对中国自动化大会的辛勤付出与大力支持。
中国自动化学会为历届承办、协办单位颁发感谢奖牌
“CAC杯”交接仪式
过去十年,是自动化人精耕细作的十年,下一个十年将是自动化人执守匠气,共谋、共创、共造中国自动化未来的十年!“CAC杯”交接仪式于2019中国自动化大会隆重举行,在与会者的共同见证下,由浙江大学的苏宏业教授代表中国自动化大会组委会将沉甸甸的“CAC杯”郑重地转交给2020中国自动化大会承办单位同济大学的陈启军教授。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启军教授做2020中国自动化大会宣讲
大会期间,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荣誉称号授予仪式和第六届杨嘉墀科技、CAC2019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同期举行。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新理论竞相涌现,进一步加快了智能增强时代的到来。智能自动化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最好时代,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教育革命汇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届大会以“智能自动化承载未来”为主题,充分彰显了自动化技术对人类未来社会进入智慧化时代所起的根本性作用。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为不断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自动化领域广大同仁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充分展示我国自动化技术已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引领自动化、信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个十年,我们砥砺前行,在传承中成长,在蜕变中新生,愿下一个十年,我们共同谱写中国自动化大会的崭新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迎接智能自动化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