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胶囊与淀粉胶囊:消费认知的墙内与墙外
在互联网时代,全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基本上已经接近即时,商品和服务甚至在不断突破国别的界限。例如,部分商品新品上市是全球同步的,发布会之后,美国能买到,在中国也能买到,以至于,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将新品发布放在了中国。但是,在消费认知方面,中国的消费者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还是存在一堵“墙”。
所谓消费认知,就是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的安全性、长远利益的认识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大众汽车的‘尾气门’为何会在欧洲爆发,就是因为国内消费者尚未普遍认识到超标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一位从事跨国消费研究的人士表示。
“尾气门”可作为消费认知差异的典型案例,另一个例子就是明胶。
对明胶的认知差异:一个遭淘汰 一个大行其道
明胶是医药胶囊空壳的主要原料。明胶是从动物的皮和骨骼中提炼出来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90%的胶囊原料都是明胶,与此同时,全球超过9成的药物都是使用胶囊作为“外衣”,这导致了医药行业对明胶胶囊的需求量非常之大。
按照常理,明胶胶囊工艺简单,并且需求量大,应该大量生产,但是在欧美国家,动物源的明胶胶囊却几乎销声匿迹。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不法商家在使用明胶生产胶囊存在成为毒胶囊的四大隐患。其一,明胶的主要原料是动物的皮毛和骨骼,而如果是来源于疫区的动物,会携带有病毒,如牛皮可能携带疯牛病、猪皮可能携带五号病毒等,使用疫区动物制品会造成人体的感染。其二,明胶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添加金属离子,制作管控不严格会导致重金属超标,而铬等重金属超标会造成口腔溃烂等症状。其三,使用明胶制作的胶囊,在高温的地区,胶囊会与内装的药品产生化学反应。其四,动物明胶可能会侵犯某些地区的宗教信仰。基于如上四大理由,欧美的大型制药企业近些年纷纷放弃了明胶胶囊,转而寻求替代品。某些欧洲国家,基本上已经淘汰了明胶胶囊。
但是在我国,胶囊药中的八成以上,依然使用明胶胶囊。但是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废旧皮革进行生产,导致爆发了“毒胶囊”事件。“毒胶囊”中铬超标数十倍到几十倍不等,轻者导致口腔溃疡,重者致癌。“毒胶囊”事件的爆发,更是普及了人们对明胶在制药领域的认知,有九家大型药企使用工业明胶的毒胶囊,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淀粉空囊:一个百花齐放 一个独立寒雪
欧美国家药厂寻求明胶的替代品就是淀粉空囊。与明胶的原料主要是动物制品不同,淀粉空囊的原料主要是可食用的淀粉。欧美的药企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实现了大部分胶囊是淀粉空囊,而且开发出了不同种类的淀粉空囊,包括玉米淀粉空囊、糯米淀粉空囊等等。淀粉空囊在欧美的大范围应用,一举消除了“毒胶囊”的诸多隐患。
反观国内,胶囊药依然是明胶胶囊为主,并且作为药品辅料研发主导的药企,对淀粉胶囊的研发也不够积极。
“国内专门从事淀粉胶囊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据我所知,是湖南的一家企业。”一位从事药用辅料研发的的人员表示。
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在极少数几个生产淀粉空囊的企业之中,湖南该公司采用的是木薯淀粉,木薯是一种批量产自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农作物。
为什么淀粉空囊在欧美引用广泛但是在国内却应用不积极呢?一位药企采购人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因为我国明胶产能已经形成,退出和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内消费者对明胶潜在危害的认知还不强烈,无法形成推倒企业更换的力量。”该采购人员直言。
由此可见,推倒明胶认知的隔离墙,一方面需要药企主动变革,弃用明胶而选用淀粉空囊;另一方面还需要药品消费者提高认知,并且将其转换为行动,倒逼淀粉胶囊成为药品的“新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