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主页 > 杭州信息之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浅视新湾教育,品味沙地精神

来源: 未知  2016-07-14 杭州信息之窗

王佩诗、张楠/文 江志锋、胡寒/图

7月13日上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团工委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新湾初中教师的带领下,分队进行家访,在一系列的访谈中深入了解新湾当地教育现状。当天下午,团队成员与初中生一起感受了一堂颇具新湾特色的文化课程。

随着城市化发展,新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新一代新湾人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重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得知父辈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多,现在赚的钱虽然踏实但却辛苦,他们不希望下一代也像这样辛苦,并且他们认为现在学习好的孩子将来会有更加稳定且体面的工作。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尽可能给孩子创造独立且较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开辟一个小房间、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书桌书柜),并期望通过提醒和督促,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我们还了解到,除了一般的文化课程外,不少孩子还上了美术、乐器等艺术课程,艺术类的培养课得到当地不少人的接受和欢迎。同时也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外出经营、工作,认为多打一份工,就多一份收入,能提高生活水平以及更好的满足孩子的教育经费需求。然而,这又容易导致对孩子的了解和约束都不足、缺乏和老师的沟通等问题。在新湾老师与家长的亲切交谈中,我们额外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如:在孩子的教育中,要有节制的鼓励与惩罚;不滥用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对孩子来说,天分虽然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

1

 

图 17月13日实践队员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情景。

下午14时,实践团队全员与初中生齐聚新湾初中多媒体教室,听李玉英老师用“方言”上了名为“金色沙地、阳光新湾”的精彩一课。李老师从两方面以具体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沙地精神的表现:一、“做人家”(当地方言,勤俭持家之意),新湾大名鼎鼎的“十碗头”、过年的吃饭一些细节讲究以及霉味“下饭”,无一不体现这沙地人民的勤俭节约;二、独立自强,短短三十几年间,沙地住房发展经历了草舍时代、石墙草舍时代、平房时代、小楼屋时代、三层半高层楼时代以及别墅时代六期,住房的迅速发展也从侧面体现出沙地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改善生活的不懈努力。随后,李老师别出心裁,以当地方言诗引出沙地精神的内涵,老师的示范诵读以及初中生也试着朗读。“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琅琅方言书声中,我们看到了精神传承的未来。放眼望去漂亮的楼群替代了灰褐色的草棚,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替代了一条条泥泞的小路,独轮车换成了发亮的轿车,人们再不为无米之炊而担忧,再不为贫困潦倒而困惑,勤劳勇敢的沙地人,有着勇立潮头的气概,用双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风光的背后,是沙地人民比任何人都能吃苦的沙地精神在支撑着,引领着。由此,李老师提出了对新湾初中学生的殷切期待,希望学生们能把昔日沙地人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勇于克服苦难、寻求真知,为新湾发展做出贡献。

2

图 2新湾初中李玉英老师给浙江大学实践队员和新湾初中生上课讲解沙地故事的情景。

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沙地人民以其勤俭刻苦、吃苦耐劳的沙地精神推动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教育的代代传承,为城镇化建设培育更高素养的人才,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已有1条评论

验证码: